台北機電人2.0:訊息瘟疫

藝術家 張碩尹 | 攝影 呂國瑋 (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)

採訪及文字整理|馮馨 

 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COVID-19爆發,非常狀態席捲全球,各國紛紛拉起封鎖線,鎖國封城,移動的自由不再,口罩、消毒、量測體溫成為必經的日常,每日攀升的得病與死亡數字、流竄的資訊,我們究竟如何面對與相信?在這樣劇烈的生活衝擊下,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?而這些失去又將產生什麼影響?《台北機電人2.0:訊息瘟疫》以兩個迥然不同的場域回應這些疑問。 

向素人學習
《台北機電人2.0》的前身《台北機電人》為張碩尹2020年初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發表的創作計畫,當時張碩尹以臺北市的電器維修師傅與家庭工坊為目標,在各電子商場、環保回收站進行考察,並與維修師傅建立合作關係,學習維修與修改電器的技術,同時向民眾徵集家中損壞的電器與數位產品,以「廢棄品」創作一系列的機械裝置,並與長年進行噪音演出的Dino(廖銘和)合作,讓Dino使用這系列裝置做為發聲體,以其擅長利用線路雜音、靜電或麥克風回授(Feedback)建立迴圈迴路的造音方式演出。 

張碩尹提及當時會想要以電器維修師傅做為考察與合作對象,主要是著迷於一種「素人狀態」,這些可能才國中畢業,甚至不識字的師傅們,在歷經師徒制的學習後,卻能維修高精密的電機電路板,這種從零摸索的狀態令張碩尹深有同感,至今回想自身的藝術創作之路,從最初還是Bbrother稱號的塗鴉客時期,到後來去倫敦大學金匠藝術學院(Goldsmiths, University of London)求學摸索裝置作品創作方法的狀態,張碩尹也覺得是一種相當素人的狀態。 

回收廢料與垃圾訊息再製為新 
延續1.0「回收–生產裝置/訊號迴路–產生聲音」的模式,並回應《台北機電人2.0》創作發展期間的疫情狀態。《台北機電人2.0》分別於立方計劃空間與龍泉市場展出,並加入了鄭先喻一同合作。在立方計劃空間可以看到一個四頻道銀幕於展場中央,螢幕上呈現鄭先喻設計的程式即時擷取臺灣、日本、韓國等地對疫情的討論,其中包含各式假消息、網路酸文與論戰.這些「垃圾訊息」被程式萃取,轉化成機械裝置中點亮LED燈與馬達扭動的驅動碼,也在Dino演出時成為即時影響Dino噪音表演的材料;而這些訊號也同時影響龍泉市場內的裝置啟動噴出氣味。 

從電子廢料的取用並將其製作為裝置,什麼是廢料?廢料是否無用?而無用的資訊與假消息是否為一種「垃圾訊息」?「垃圾訊息」該如何被定義?這些從物質到資訊間的生產、轉化、再製、循環的流動關係,成為這個系列不斷滾動發展的生產邏輯與驅動力。 

重返市場──透過氣味改造場域的想像 
龍泉市場是張碩尹赴歐深造前最後舉辦展覽之處,選擇龍泉市場一方面出自私人情感,一方面也取自疫情爆發的最初,有一說法病毒的源頭即是來自海鮮市場,張碩尹以「溼市場」與網路同樣作為一種溫床的隱喻,醞釀、擴散病毒與訊息。張碩尹回想2020年疫情開始於歐洲爆發,那三個月因為一連串防疫措施:長時間戴口罩、噴酒精、消毒所造成的嗅覺剝奪,使得一切彷彿保持著一種距離,缺少體感的距離,也同時缺少了一種場景的記憶。 

張碩尹將這樣的自身經歷轉化至龍泉市場的展出,把市場中濃烈的特有氣味與潮溼狀態,編輯至現場觀眾經由QR code掃描聆聽的文本,與LFP香料香水實驗室合作的「氣味裝置」,透過設計的氣味帶出兩種氛圍情境,一個情境設定漫步森林中聞到的芬多精,一個則是在浴室中清潔、洗澡的沐浴精。當觀眾走入由RGB紅、綠、藍色光段的市場走道,不時噴發的裝置氣味與市場的原先氣味雜揉,這些氣味又分別呼應了聲音文本中的敘事場景。張碩尹試圖以數位呈像的三原色光、氣味裝置、聲音文本,在嗅覺因疫情而有所限制與受損的今日,以嗅覺帶動的情境感受,重新擾動觀眾對於一個習以為常的場域想像。

COPYRIGHT 2021 Taishin Bank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