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白蛇?! —小丑們的終局之戰》
採訪及文字整理|許祐綸
常言東西交匯、傳統新銓,當代創作者對經典演繹的嘗試重未停止;只是當要以丑劇演繹京劇經典,其出格直接呈現在《白蛇?!–小丑們的終局之戰》的命題裡,問號與驚嘆同存──只因小丑劇題材開放自由,但要挑戰華人大眾熟悉的傳藝經典,顛覆背後與對劇種本質的考究掌握,仍是對劇團決心的驗證。
翻轉小丑劇的既定印象
「我們想翻轉大眾對小丑劇的想法,像是『只給小朋友看、在街頭的譁眾取寵、無法登大雅之堂……」當我們把小丑跟華人最經典的劇種京劇結合,二種截然不同文化的劇場表現相互碰撞,會有什麼火花?」沙丁龐客劇團藝術總監馬照琪說,她和Luc Ducros共同經營劇團與創作,《白蛇?!》同時是在兩人所屬文化間搭起橋樑的途徑。《白蛇》故事通俗,即便是東方經典劇目,其對人性的描繪,諸如愛情、親情、背叛、佔有、忠誠……主題卻能世界共通。故事耳熟能詳,使小丑演員踏入京劇領域也有熟悉的架構。劇團將諸多情感流轉的「遊湖」橋段單獨拉出,讓演員展開訓練,兩年的時間,從崑曲基本功,京劇唱作念白課程,將這橋段的戲曲技巧精髓掌握,丑劇元素方逐步加入碰撞火花。
戲曲和小丑劇均專精於情感演繹,使用的身體卻全然不同。戲曲的程式化和丑劇的誇張與本能表演形成深刻對照,也成為《白蛇?!》演員跳轉發揮的空間。馬照琪補充:「京劇用精準的符號式表演傳遞細膩情感,眼睛一瞧、扇子一甩,都是一個情緒。小丑的表演則相反:自由、放大、直覺,沒有經過大腦設計或過度雕琢的真實呈現。這兩種情緒的表達和戲劇轉化方式,讓我們在表演的時候,會有彼此不同的撞擊出現在同一個演員身上。當他沉浸在表演京劇時,我們看見細膩線條,但下一拍錯誤發生,他又跳回到小丑的直覺式身體。演員在兩種身體間跳來跳去,形成有趣撞擊,而兩種表演都必須被觀眾清楚閱讀與感動。」Luc Ducros也說:「京劇演員詮釋一個寫好的角色,但小丑演員不是在做角色扮演:他是自己的小丑,他的肢體動作代表自己,獨一無二。因為他不是去學習一個角色,而是從自己的內在去開創一個新的角色,成為屬於他自己的小丑。」《白蛇?!》中導演和演員的工作,於是便在基礎架構、節奏與情感定義下,讓詮釋的演員在排練中,以即興透過自身個性展現表達與創造,再以集體發展的方式讓線條與關係清晰立體,激盪出戲劇轉折與故事發展。至於服裝、舞台、燈光、音樂,除了東西混搭,也在試著從小丑之眼看待經典,以想像力發展出的舞台美學。
創造屬於當代東方的大眾劇場
《白蛇?!》的發展實是西方小丑演出的經典結構,開場、觀眾互動、意圖宣告、隨著劇情設定開始預備「白蛇傳」演出,失敗危機出現,正當一切看似無可挽回,最終仍華麗轉身,實現美麗結局。失敗的必然成為小丑劇根本特性,也鋪陳在《白蛇?!》之中。Luc Ducros說:「小丑是一個必然會失敗、從未真正達成自己預設目標的人物設定。因為他笨手笨腳、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,生來就有很多缺點,所以在劇中有某個時刻,我們感受到所有的努力都白費……。然而,小丑的另一個特色,是他們從不放棄、永遠樂觀、總是在尋找一種方法來自我救贖,在此同時,也拯救了其他的人。這樣的奇蹟發生在《白蛇?!》的角色中。」京劇頭套下,紅鼻子的小丑們奮力一搏,無數次的前功盡棄又再力挽狂瀾,這之中動人的或者不是對失敗命運的抵抗,而是在殘缺與頓挫的必然裡,一次次裝整自己,再次抖擻登場。
或許也如同成團十五年的沙丁龐客劇團,仍在成長中不斷實驗碰撞,從未能放棄向大眾介紹他們心目中屬於當代東方的大眾劇場。他們始終深信小丑劇場的連結能耐、藝術語言的世界性,讓深層對話產生可能性。「《白蛇?!》演出帶給我們的驚艷,是它可以讓六歲的孩子開懷大笑,也能觸動成人思考。」馬照琪與Luc這麼說,「我們相信好的小丑表演藝術可以感動歐洲人,也可以感動臺灣人。劇場必須是大眾的,必須迎向每個人。我們仍想找到戲劇的世界性與在地性,如果兩者都可以兼得,那就是種成功。」